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根據規劃,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其中第一步,即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智能制造”被定位為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
中國創造 “代工”向“代設計”轉變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發展,我國已建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產業規模占整個世界制造業20%左右。但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品牌質量水平不夠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仍然“大而不強”。
資料顯示,我國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芯片、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都依靠進口。
在《中國制造2025》中,一個亟須實現的轉變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創造的一個具體體現就是技術創新。技術不斷創新發展,不僅會帶動傳統制造領域的生產率提高和產品性能提升,還會帶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數量眾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產品、新設備的出現。
此外,建設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設計集群,培育一批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鼓勵代工企業建立研究設計中心,向代設計和出口自主品牌產品轉變。發展各類創新設計教育,設立國家工業設計獎,激發全社會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中國品牌 從貼牌大國邁向品牌大國
實現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又一個重要目標。目前,中國已是位居全球第二的制造業大國,但還只是一個貼牌大國,不是品牌大國。中國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貼牌產品。
貼牌和品牌的差別直接體現在利潤上。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價格約10美元,在中國離岸價格僅2美元,去掉成本,貼牌生產毛利只剩區區0.35美元。品牌缺失導致中國企業只能處在全球產業鏈低端,辛辛苦苦“為人做嫁衣”。
“中國制造”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際名牌。伴隨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躍上國際舞臺。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強中,中國有29個內地品牌上榜。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從貼牌大國邁向品牌大國,可以預見,將會有越來越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成為國際市場上耀眼的“中國名片”。
智能制造 “衣食行”等方面智能化
在《中國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為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加快機械、航空、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行業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準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統籌布局和推動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機械、服務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照明電器、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
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和產業組織方式。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加快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培育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制造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